来源:江南官网入口 发布时间:2025-04-24 01:57:39
习指出,经济强国必定是海洋强国、航运强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完善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海运作为全球贸易的主要载体,既是支撑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动海洋经济高水平发展的战略要地,对于推动海洋经济可持续增长和提升国家海洋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我国国际海运基础设施布局不均衡,部分节点和航线对特定港口依赖度过高。面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和地理政治学冲突,海运抗风险和恢复能力不够,制约我国海运全球竞争力的提升。
其次,海运装备智能化与绿色技术应用滞后,关键设备和核心技术高度依赖外部市场,船载终端智能化水平不高,影响了海运链的稳定性。绿色海运发展缓慢,急需通过新能源技术和绿色装备创新,推动海洋经济绿色转型。
再者,战略物资和大宗商品储运能力不够,尤其在储备设施与多式联运方面存在瓶颈,储运基地的保障和加工能力亟待提升;数字化金融贸易中心发展滞后,影响产业链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海运经济的安全保障体系不完善,国际规则主导力与话语权较弱,缺乏高效的风险管理和预警机制。
最后,海运经济体制机制创新步伐缓慢,国际合作机制不健全;针对绿色航运、科学技术创新和风险应对的金融支持和激励政策有待加强;人才教育培训机制尚未适应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需求,制约海运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加强海运基础设施建设,以智能化、高效能为导向,通过前瞻性规划与科学的战略布局,推动国内外、区域间海运网络深度对接,构建覆盖全面、布局合理、具有强大恢复适应能力的海运网络,从根本上提升海运网络的整体承载能力与抗风险能力。
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实现对海运资源的全面感知、优化配置与动态管理。密切跟踪国际贸易动态,精准对接我国海运经济发展实际的需求,通过数据驱动决策,科学优化航线布局,实现对海运流量的精准把控和高效调度,确保海运通道安全畅通与高效运转,全方面提升对于国际贸易格局变化的敏感度和响应速度,增强我国海运经济的稳定性。
以港口建设作为海运网络重要支点,深化港口综合服务能力建设,推动港口现代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将港口建设成为综合物流枢纽。热情参加国际海运新通道建设,提升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全过程供应链服务水平,加大对亚欧海铁联运、“丝路海运”港航贸一体化领域的投入,助力海洋经济安全水平全面提升。
瞄准海运物联网、智能航行系统、极地与深远海技术、通导遥一体化海洋卫星等前沿领域,破解我国海运领域“卡脖子”难题,由产品研发技术转向产业链研发技术,提升我国海运经济发展自主能力。强化港航技术原始创新,增强关键核心技术国内替代能力,保证多元供应,为搭建稳定安全、智能可靠的海运供应链保驾护航。
依托船载智能终端采集船舶运行数据,拓展数字孪生技术应用,对重点海域和时段实时监控,加强对海运风险的跟踪、溯源和预测,实现全时段、全方位、全海域、全空间的实时动态监测,增强海运供应链在突发情况下的抗中断风险能力。加强海运数据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提升数据治理能力,构建强大的海运大数据资源体系,保障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安全。
围绕海上低碳绿色能源产业,着眼绿色环保技术发展,大力推进高性能LNG(液化天然气)发动机、大功率醇燃料发动机、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能动力电池、超大功率快充装置等装备研发,提升新能源船舶装备水平,增强船舶的续航能力和效率,保障复杂环境下的稳定运营,减少对传统燃料的依赖,实现海上新能源海运领域技术领先、产业领先。
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国际物流枢纽中心和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保障粮食、能源资源等战略性物资供应安全。以大宗商品“储—运—工—贸”全链条现代化发展为主线,充分的发挥自贸区先行先试制度优势,快速推进集散仓储、中转运输、加工制造、贸易交易业态现代化,强化一流口岸建设保障。
聚焦原油、LNG、LPG(液化石油气)、化工原料及制品、有色金属及金属矿石、新能源原材料、冷链肉类蛋白等重点品类,进一步建设现代化仓储设施,完善战略储备体系,强化对矿产、石油、粮食等资源的战略储备,降低对国外能源和关键矿产资源的依赖,提升国内资源供应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强化大宗商品海运保障,提升重要物资的安全保障能力和运输效率。建立智能物流平台,优化海运网络,实施大宗商品在途运输信息跟踪,实现运送过程数字化、信息化和可视化。鼓励加快发展海铁联运、江铁直达运输模式,增加现代化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建设高等级泊位,提升服务国际国内货物供应链物流能力。提高大宗商品精深加工能力,鼓励企业组织研发技术和工艺创新,促进大宗商品高的附加价值转化。
推动“数字赋能”和“金融赋能”深层次地融合,探索金融服务与科学技术创新结合,创建一批集研发、创新、产业协同创新于一体的新兴海洋经济承载体,构建高效的海洋进出口贸易体系,打造国际贸易交易中心,增强进出口贸易韧性,提高在全球资源竞争中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海运经济安全运行需要不断的提高海运服务业的竞争力、完善动态监测体系、增强国际海运规则制定话语权,延伸海运业价值链,提高海运经济安全运作水平。
积极推进人民币结算,对采取人民币结算海运费的外国航运公司和贸易公司实施航运税收优惠、启运港退税、税收抵免等税收优惠政策,引导外国公司使用人民币结算海运费,提升海运业人民币国际化水平。
完善涉海保险政策,推动构建海运能源平安险、海运粮食水渍险等特色涉海保险保障体系,保障海运链条衔接顺利、运转畅通,提高中国班轮公司对北美、波斯湾等重要航线的承运比例。
通过整合大数据、卫星遥感、人工智能等技术,及时收集、传递、研判海运经济相关信息,逐步建立覆盖海洋运输保障、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等核心领域的海洋经济安全信息动态监测预警平台系统,为海运经济安全提供信息支持。
加强与国际海事组织、国际海洋法法庭、国际海底管理局、联合国海洋事务和海洋法司等机构合作,在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智能航运、船舶制造、油气开采等领域,引导地区和全球性海洋治理规则建设,提高参与制定国际公约、规则、标准和规范的能力和水平。
主动参与国际海运碳定价规则的制定,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伙伴国共同开展海运业碳减排行动,在全世界内推动更为统一合理的碳减排标准,避免因不同国家或地区碳减排政策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产生贸易壁垒。
依托体制优势、规模优势、数据优势、技术优势,融入全球海运体系,搭建海运业交流合作平台,在国际航运联合会中发挥主导作用。热情参加建设和运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重点港口,优化海外支点港口布局,通过缔结友好港或姐妹港协议、组建港口联盟等形式加强港口合作。
深化海运业改革,坚持规则平等、权利平等、机会平等,引导和鼓励合乎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从事海运业务。稳步推进对外开放,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在自由贸易试验区稳妥开展外商成立独资船舶管理公司、控股合资海运公司试点。
完善深层次、宽领域、多元化复合型海运人才教育培训机制,建设产教融合、产教联盟、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训基地,构建海运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推进资源共享,提高智能化水平,大力培养专业化、国际化、高端化海运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