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官网入口

新闻中心

“国土空间总体设计”获省政府批复温州城市空间重构有了指南

时间: 2024-04-30 07:04:21 作者: 江南官网入口

  温州城市发展又将迎来历史机遇。近日,《温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设计(2021~2035年)》(下称《总体设计》)获省政府正式批复。这是我市历史上首部“多规合一”的规划。

  今年初,我市提出实施“强城行动”,全力打造浙江高水平发展第三极。其中,空间重构正是“强城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作为温州空间重构的指南,《总体设计》将给我市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提供基本依据,为温州“城长”指明方向。本期《委员观察》栏目邀请市政协委员围绕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献计献策。

  《总体规划》为温州划定了更加明确的目标定位,即作为我省四大都市区之一加快发展,同时温州还要打造成为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全国民营经济示范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和国家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未来,温州要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策略,建设长三角南部门户型都市区,全力建设成为“辐射浙南闽北赣东的现代化拥江滨海花园城市”,打造全省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第三极。

  《总体设计》还优化了全市域国土空间格局,系统地构建了“一轴一带一区”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明确了温州整体空间资源需要重点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核心区域。“一轴”即沿江发展轴,“一带”即沿海产业带,“一区”即生态发展区。《总体设计》还确保我市空间发展底线,明确全市农业、生态、城镇开发边界等指标,到2035年我市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生态保护红线平方公里。

  《总体设计》明确“一主一副两城多点”城镇空间结构。即“一主”指都市区主中心(即温州中心城区),包括温州市区、瑞安市区、乐清市区、永嘉县城等在内的76个街镇;“一副”指都市区副中心,包括龙港市、苍南县城、平阳县城等在内的鳌江流域重点城镇;“两城”指依托文成、泰顺县城,积极培育西部重要发展极和生态经济服务中心;“多点”指重点镇、特色镇构成的多个节点。

  对于中心城区,《总体规划》构建“一核三辅”的空间结构,跨行政界线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同时大力推动温瑞平原一体化、乐瓯洞一体化和永嘉融入市区,打造核心城区与辅城联动发展的一体化格局。所谓“一核三辅”,“一核”是指以鹿城、龙湾和瓯海为主的核心城区,“三辅”分别是乐清辅城、瑞安辅城和洞头辅城。

  此外,《总体规划》特别在中心城区范围内划定150平方公里瓯江新城,着力塑造国际范与温州味相融、时尚感和文化韵味并蓄的城市封面,形成现代化城市新中心和现代都市产业新高地。

  当前,瓯江北岸城市建设相对滞后,空间结构、功能布局较为单一,难以与南岸发展形成交相辉映。瓯江南北两岸发展的差异,其实是一体化协同发展不足所致,北岸城市规划的系统性、科学性不够,受到土地、资金等要素制约较大,两岸的空间联动、经济互补还较弱。就此建议:

  首先,明确城市定位,做好拥江发展顶层规划。站在两岸拥江发展的高度,紧扣都市区主中心一体化发展要求,把瓯江北岸作为温州的“浦东”来打造。市资规、住建等部门要参照温州主城区的技术规范和标准,把瓯江北岸城市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设计进行修编,统筹考虑瓯江北岸区位条件、人口规模、产业形态、城市功能、交通体系等方面做好顶层设计。要规划布局大型医院、高等院校等配套民生项目,实现城市能级和中心城区首位度“双提升”。

  其次,聚焦能级提升,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牛鼻子”,全面加速瓯江北岸城市化进程。市发改、住建等部门要紧盯温州北外滩、温州北高铁新城等重大产城融合项目;市资规、财政等部门要从市级层面统筹考虑瓯江两岸的要素保障;投促部门要围绕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生态环保等重点方向,全力引进一批新的大好高、旗舰式项目,不断做大重点项目“蓄水池”。

  再者,要加密过江通道,全面优化综合交通网络。通过跨江大桥、过江隧道、轨道交通相组合的模式,打通市域大网络,构建中心城区核心区北跨瓯江与永嘉、乐清沿江片区一体化发展格局。当下,要加快建设府东路过江通道等跨江交通设施,对瓯越大桥增设非机动车道进行方案设计和专家论证,进一步强化两岸空间联动;同时,也要提速建设市域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尽早建成完善的市域轨道交通网。

  温瑞平原一体化是温州向东向南发展两条主路线之一。当前,我市推进温瑞平原一体化具有战略上的“天时”、空间上的“地利”、产业上的“人和”。温瑞平原一体化发展,会实现优势互补,避免同质竞争,有利于温州大都市区的建设。建议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架构交通网络体系,优化交通组织方案。统筹“高铁、轨道、高速、水路”多式联运,构建无缝接驳、同站换乘体系;以温瑞大道快速路、S3线线为骨干,构建内畅外快、连环成网的交通网络;同步推进BRT、县际公交网络布局,打造“半小时”交通圈。

  二是践行产城融合理念,打造双创示范基地。以跨区域的产业联盟为载体,加快整合两地鞋服、汽摩配等优势产业资源,充分的发挥时尚智造小镇、塘下智能汽配小镇、设计学院等平台优势,实现核心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同时,依托生命健康小镇、青科产业园、瑞安东新产业园等高能级平台,协同推进智能装备、数字化的经济、生命健康等新型产业从研发、孵化到投产的全链条培育。

  三是搭建学城联动载体,开展人才赋能行动。充分的发挥在温高校、温州国家大学科技园、世界青年科学家创业园、华中科技大学温州先进制造研究院等高能级创新创业平台优势,与瓯瑞两地的先进设计、制造企业、机构合作联动,通过创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平台,吸附更多的高品质人才、工程师、海归人员、华侨和大学生群体在这里创业创新,发挥人才溢出效应,带动周边产业集聚和发展。

  四是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创新工作管理模式。由市政府牵头成立温瑞平原一体化工作专班,协调瓯瑞两地和市级有关部门,来编制整体规划和总体建设方案;基于专班架构,配套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会商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加快战略合作落地。

  鳌江流域是我市城镇密集地区之一,2300多平方公里陆域集聚了约260万人口。几年前,我市就制订了《温州市龙平苍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深入推动龙平苍一体化发展。但在实际在做的工作中仍存在工作机制未有效运转、基础设施建设未有效协同、产业高质量发展协作不足等问题。就此建议:

  一是完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成立由温州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强化统筹协调力度,从体制机制上打破地区分割和行政壁垒;同时,还要探索构建区域一体化发展考核机制,以区域协同发展的考核指标为龙平苍一体化发展提供鲜明的发展导向,引导三地协同发力。

  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跨区域协同。由温州市级层面编制龙平苍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强化土地、项目建设的跨区域协同和有机衔接,推动三地交通、医疗、物流、污染治理等重点领域基础设施相互连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同时,温州市级层面要支持龙港市申报保税物流中心,促进龙平苍开放型经济发展。

  三是加强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科学技术创新跨区域协同。由温州市级层面编制龙平苍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科学技术创新一体化规划,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协作能力,充分实现三地产业体系和配套能力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要依托青龙湖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装备等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为重点导向,打造龙平苍一体化示范产业园,带动产业链集聚发展。

  四是加强鳌江流域生态治理和建设协同。要加强三地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治理鳌江流域陆海污染,推进跨区域生态司法协作,保护鳌江流域生态环境;同时,要协同建设鳌江两岸生态海岸线,依托红树林保护区、滩涂湿地,对鳌江两岸进行生态化改造,推进龙平苍文旅一体化发展。

  原标题:“国土空间总体设计”获省政府批复,温州城市空间重构有了指南